自动排课算法的基本步骤
更新时间:2025-09-22
自动排课本质上是在复杂的资源限制里,找到「既合法又合理」的课程安排方案 —— 核心是平衡「必须满足的规则」和「尽量舒服的体验」,基本步骤可以拆解成以下几步:
1. 先把「所有要考虑的因素」摸清楚
排课前得先收集全量需求,这是基础中的基础。比如:
这些信息缺一个都可能出问题 —— 比如漏了某老师的教研时间,排出来的课表肯定要返工。
2. 把需求变成「可执行的规则」,分「硬约束」和「软约束」
接下来要把零散的需求整理成明确的规则,关键是分清楚两种约束:
举个例子:「张老师不能同时上语文课和历史课」是硬约束,「张老师尽量不下午第一节上课」是软约束。
3. 把规则翻译成「算法能看懂的语言」
算法没法直接理解「别让老师跑太远」这种自然语言,得把规则建模成数学或逻辑关系。比如:
这一步就像给算法「定游戏规则」—— 它得知道什么是「对的」,什么是「好的」。
4. 让算法开始「试错 + 找最优解」
接下来算法会用各种方法求解,核心是「在满足硬约束的前提下,尽量满足软约束」。常见的方法有几种:
5. 先查「有没有错」,再调「舒不舒服」
算法算出课表后,得先验证硬约束—— 有没有老师冲突?有没有教室冲突?有没有漏课?比如:
如果硬约束都满足,再优化软约束—— 比如:
6. 最后「落地验证」,听用户反馈
再完美的算法也不如实际用的人有话语权。比如:
很多时候算法算出来的「最优解」,实际用起来可能不舒服 —— 比如某老师的课都在上午,但他习惯下午备课,这时候就得调整。
最后:自动排课不是「算出来就行」
本质上,自动排课是「技术辅助人」,不是「技术代替人」。算法的作用是帮我们快速处理复杂的硬约束(比如避免老师冲突),但最终还是要回归到「用课表的人舒服」—— 毕竟课表是给老师和学生用的,不是给算法看的。
总结下来,步骤就是:收集需求→定规则→建模→求解→验证→优化—— 核心是「先保证对,再追求好」。
上一篇:教务处排课五步排课法
下一篇:如何排课表既快又正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