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官方微信

400-827-9985

全国咨询热线

您现在所在位置:首页 >> 在线教育

自动排课算法的基本步骤

更新时间:2025-09-22

自动排课本质上是在复杂的资源限制里,找到「既合法又合理」的课程安排方案 —— 核心是平衡「必须满足的规则」和「尽量舒服的体验」,基本步骤可以拆解成以下几步:


1. 先把「所有要考虑的因素」摸清楚


排课前得先收集全量需求,这是基础中的基础。比如:


  • 班级维度:每个班要上哪些课(比如语文每周 5 节、数学 4 节)、有没有特殊要求(比如某班每周要加一节奥数);

  • 老师维度:每个老师的任课科目(比如张老师教语文和历史)、时间限制(比如李老师周三下午要教研、王老师每周二上午要送孩子上学)、个人偏好(比如尽量不连续上 3 节课);

  • 教室维度:每间教室的类型(是不是多媒体教室、有没有实验设备)、容量(能坐 40 人还是 60 人)、位置(比如 1 楼教室适合低年级,3 楼实验室适合化学课);

  • 学校规则:比如「上午前两节必须排主科」「体育课不能排上午最后一节」「同一门课不能连续两天不上」。

  • 0 (1).jpg


这些信息缺一个都可能出问题 —— 比如漏了某老师的教研时间,排出来的课表肯定要返工。


2. 把需求变成「可执行的规则」,分「硬约束」和「软约束」


接下来要把零散的需求整理成明确的规则,关键是分清楚两种约束:


  • 硬约束:绝对不能违反(违反了课表就无效)—— 比如同一个老师不能同时在两个教室上课、同一个教室不能同时上两节课、化学课必须用实验室、某班每周语文必须上 5 节;

  • 软约束:尽量满足(不满足也能凑合用,但体验会差)—— 比如别让老师连续上 3 节课、别让班级上午最后一节上体育课、别让老师跨教学楼跑太远、尽量让老师的课集中在上午。


举个例子:「张老师不能同时上语文课和历史课」是硬约束,「张老师尽量不下午第一节上课」是软约束。


3. 把规则翻译成「算法能看懂的语言」


算法没法直接理解「别让老师跑太远」这种自然语言,得把规则建模成数学或逻辑关系。比如:


  • 用变量代表「某老师在星期 X 第 Y 节,给 Z 班在 W 教室上某课」(比如变量 A=「张老师周一第 1 节,给 1 班在 101 教室上语文」);

  • 把硬约束写成「同一老师的两个变量不能在同一时间」(比如变量 A 和变量 B 如果是张老师的课,时间不能重复);

  • 把软约束写成「尽量让老师的课集中在上午」(比如给上午的课加「权重分」,算法会优先选分高的组合)。


这一步就像给算法「定游戏规则」—— 它得知道什么是「对的」,什么是「好的」。


4. 让算法开始「试错 + 找最优解」


接下来算法会用各种方法求解,核心是「在满足硬约束的前提下,尽量满足软约束」。常见的方法有几种:


  • 回溯法:像「走迷宫」一样一步步试 —— 先给 1 班排周一第 1 节的语文课,选张老师和 101 教室;接着排周一第 2 节的数学课,选李老师和 102 教室;如果遇到冲突(比如李老师周一第 2 节已经有课),就退回去换一种方式(比如换王老师教数学);

  • 遗传算法:像「进化」一样优化 —— 先随机生成一批课表,然后「淘汰」违反硬约束的,「保留」软约束满足得好的,再把这些课表「杂交」(比如把 A 课表的上午安排和 B 课表的下午安排结合),不断迭代直到找到「最优解」;

  • 模拟退火:像「慢慢降温」一样调整 —— 一开始允许大幅度修改(比如把某老师的课全换到下午),后来慢慢精细化(比如只调整某节课的教室),避免陷在「局部好」的课表里(比如某老师的课都在上午,但跨楼跑),找到「全局好」的解。


5. 先查「有没有错」,再调「舒不舒服」


算法算出课表后,得先验证硬约束—— 有没有老师冲突?有没有教室冲突?有没有漏课?比如:


  • 检查「张老师周一第 3 节是不是同时在 1 班和 2 班上课」(硬约束);

  • 检查「1 班的语文课是不是每周 5 节」(硬约束);

  • 检查「化学课是不是用了实验室」(硬约束)。


如果硬约束都满足,再优化软约束—— 比如:


  • 某老师每天都有最后一节,能不能和其他老师换一节?

  • 某班级连续 3 节主科,能不能插一节副科?

  • 某老师的课分散在 3 栋楼,能不能调整到同一栋?


6. 最后「落地验证」,听用户反馈


再完美的算法也不如实际用的人有话语权。比如:


  • 把课表给老师看,问「这节课你能上吗?」「要不要调整?」;

  • 给班级看,问「上午最后一节上体育课会不会饿?」;

  • 给后勤看,问「实验室的使用时间有没有冲突?」。


很多时候算法算出来的「最优解」,实际用起来可能不舒服 —— 比如某老师的课都在上午,但他习惯下午备课,这时候就得调整。


最后:自动排课不是「算出来就行」


本质上,自动排课是「技术辅助人」,不是「技术代替人」。算法的作用是帮我们快速处理复杂的硬约束(比如避免老师冲突),但最终还是要回归到「用课表的人舒服」—— 毕竟课表是给老师和学生用的,不是给算法看的。


总结下来,步骤就是:收集需求→定规则→建模→求解→验证→优化—— 核心是「先保证对,再追求好」。